明史专家方志远谈《万历十五年》:从历史看管理

2020-06-12 09:31

  2017年,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播,让《万历十五年》一书开始了新一轮火热,究竟该如何评价《万历十五年》一书?我们又能从明朝的衰败中学到哪些管理学的智慧?

  5月26日,大企业大集团(重庆)2018干部自主选学课堂暨新时代组织新能力建设学习计划继续开讲,著名明史专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方志远以《从历史看管理:万历十五年》为题,对明朝的社会发展与社会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方志远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需要特别加以关注,一个是西汉,一个是明朝。这两个朝代,都是发育比较完整的朝代,它们都有一个比较长时间的自我发育过程,有一个主要通过社会内部的变化从凋敝走向繁荣但最终不得不衰亡的过程。历史学最基本的功能,是为现实提供借鉴。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方志远认为汉、明这两个朝代特别需要关注,特别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而明太祖朱元璋是被低估的一名帝王,他没有任何家庭背景,也没有入仕前朝为臣,全凭着自己的人格、自己的本领、自己的运气,投身于农民战争,驱逐了“胡虏”,建立起汉人的王朝。在建国后,朱元璋为明朝设计出一整套的国家制度与管理模式,为清朝所继承,并且部分管理模式至今仍在使用。

  “比如异地交流任职制度,即官员不得在本地任职,同时官员的亲属也不得在该官员所在的部门任职,再比如对所有官员三年进行一次考核等,这些措施至今都在沿用。”方志远说道。

  “我是《万历十五年》的忠实粉丝,我们这一代史学家的‘商’,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作者)开发的。”方志远表示,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第一次读到《万历十五年》时感受到一种震撼、一种振聋发聩,是因为黄仁宇中西合璧式的描述和点评,以及历经沧桑者的穿透眼光。

  《万历十五年》指出,中国幅员广大,情形复杂。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以增益全国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此外,《万历十五年》还认为,无法认同明代万历年间中国的封建经济已向资本主义经济进展的观点,中国的传统政治既无此组织能力,也绝不愿私人财富扩充至不易控制的地步。“我认为即使没有清军入关,明朝也绝无可能进入现代化。”方志远表示他同意《万历十五年》的观点,首先一个国家演变成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其中一方面,此外诸如英国、日本等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商人可以拥有左右政权、远超封建领主的实力,但在中国这种情况很难发生。

  “朱元璋治国的第一要旨就是政权稳定,因此明朝国家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宰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朝政。”方志远认为,明朝将外廷权力机关视为对皇权的首要威胁,这就导致了“以内制外、内外相制”思想的产生,最终形成明朝国家制度中内廷宦官与外廷文官系统的双轨制权力体系,同时以各部门或各权力系统的相互制衡作为维护皇权的基本手段或方针,这是对皇帝集权、中央各部门分权,这也导致了“大小相制、上下相稳”的权力格局的形成。

  “观察现实需要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眼光。”方志远说道,从历史的眼光看,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中国有史以来发展最好的四十年之一,社会开放、政治宽松、经济繁荣、人民富庶。

  方志远认为,我们必须用现代的眼光来剖析当代的问题,必须吸收当代人类的全部智慧,制定出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与政策,不断化解和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