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诗词就想报“汉语言文学”?别急!有些事情需要提前考虑清楚

2020-07-25 11:05

  其实经历过的人都懂,高考的“折磨”就在那两三天,可是“志愿填报”却是异常的纠结。

  随着类似《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热播,国学也越来越热。但说句实话,这些作为一种追求播出效果的综艺节目和所谓的“国学”还差得很远。

  但是这不妨碍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对中国文学等内容产生兴趣,立志要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这谈不上好事还是坏事,因为在大学当中所有的专业都是有价值的,并没有高低之分。

  但是,在报考之前,有些关于“汉语言文学”的事项你得先了解,否则一旦盲目报考并被录取之后,你就发现事情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

  语言学主要学的是“汉语”。或许有人会问,我们都说了快二十年的汉语了,还用学习吗?当然要!因为在此之前,或者非本专业的大部分人,他们只是懂得使用汉语而已,并不是懂汉语。

  在这个专业里,你会学到很多关于“汉语”本身的新知识,这是在高中阶段里没有接触过的内容,像高考中的“病句”一类的知识点,和即将要学习到的内容来比的话,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你将接触到我们正在使用的“现代汉语”是如何发展而来的,会学习它还并不成熟的语法规范,也会学习各路语言学家对于白话文本身的研究成果,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声调”到底是如何来的。

  同样,你也会学习到“古汉语”,知道“六书”到底是什么,知道其中“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这四种造字法都有什么样的特征,知道用“假借”的知识来看待“通假字,而不是将其认为是古人写的错别字,同样也知道除了“假借”之外,还有一种用字法叫做“转注”。

  我们来说一个好玩的事情,很多人都当做一个笑话听,但其实在这个专业的人眼里就很容易解释了。

  我们说形声字是声符和意符的组合,一个表音,一个表意,所以有人会告诉你,在这样的造字规律下,凡是带“氵”偏旁的字都和“水”有关,于是有些“聪明人”会反问:

  “沙漠”中的“漠”是形声字,“氵”是意符,“莫”是声符,原意指的是“流沙”,像水一样流动的“沙”,是不是和水有关呢?二者在特征上非常像。

  而“沙漠”中的“沙”就不是形声字了,而是会意字,水少沙现,很容易理解,海滩为什么沙子多呢?因为水少啊。

  “音韵”是什么呢?你对于某一个字的读音,某些字在不同地域里不同方言的读音,还有某些在古今不同的读音,什么样的词叫做“双声”,什么样词又叫做“叠韵”,知道了这些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古诗中的“斜”要被读成“xiá”,为什么有些地方将“逛街”读作“guàng’gāi”。

  知晓了这些知识,再面对喜欢的古诗词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比如杜甫的《登高》为何会被称为“千古七律第一”呢?其中的“回”、“杯”和“哀”、“来”、“台”等并不是相同的韵母啊?

  这就涉及到古汉语的“音韵”问题,这几个字在都属于“灰”部,是同一个韵脚。

  而关于古汉语的声调也和现在不一样,当时还有一种叫做“入声字”的东西,普通话里“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中早就没有了“入声”。

  所以,南方生活的孩子在语言学上有些优势,因为他们的方言里还保留“入声”,北方的学生就难以理解这些内容了。

  这个字,南方的学生你们家乡读什么音,它就是什么音;北方的孩子,这就没办法了,只能背下来了。

  现代汉语使用的“简体字”都认识,大部分“繁体字”也许有些人也能认识,但是“篆书”一类的字形是否还认得呢?

  这也是语言学中需要学习的,《说文解字》这本从“小篆”分析的语言学著作是必讲内容。

  如果这些看不懂,那么老师的板书可能不认得,之后的一些文学作品也将读不懂了。

  说过了“汉语言”,我们再来讲讲“文学”的事儿。中文系教授的重点不是如何写作,而是“文学史”。

  至于“写作”这件事情是每一位大学生都要学习的基本技能,它和高中的“作文”是两码事,忘得越快,学得越快,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所以,中文系是不培养作家的,因为“写作”技能是这个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根本不用别人来要求。

  在这个专业里,将花费很多时间来必修“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以及“外国文学史”。而在选修中也会有大量的关于某一阶段或某一领域的文学史内容的详细讲述,比如“诗歌”、“散文”的历史,“儒家文化”的历史,以及“宋词”、“清词”等的历史。

  这些都是中文系学生必须具备的文学素养,没有这些积累,大学除了文凭之外可能一无所获。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比较“奇怪”的专业,如果你只想毕业拿一个文凭,你的大学可以过得很轻松,你可以背文学史来应付考试,也可以看小说来消磨时光。

  但是,这样的大学生活有点可惜,因为除了一纸文凭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收获可言。

  如果你想要在这个专业里真正有所收获,那它也可以是“最忙”的专业,因为几乎八成以上的知识需要自己去积累。

  不像很多专业那样需要大量的实验,需要老师来引导,否则无法进步。“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学生最大的要求就是“读书”。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这个专业里,个人的努力异常重要,必须有能吃苦的态度和高度的自律。

  从刚才介绍到的学习科目里就能知道,“汉语言文学”专业所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庞杂,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文学思潮、作者作家等等都包括在内,当然也可以选择一个方向进行深入挖掘。

  但是,关于这些书籍就不再像小说、诗词一般有趣了,甚至很多的内容都是枯燥的,也都是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才能读懂的。

  朱季海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他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弟子,学力深厚,他的这本著作不发陈言,只解决那些其他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在看起来一条一条的比较散乱。

  这位老师大学时期读了之后没有什么感觉,以为有些“名过其实”。但是当他读过了很多关于《楚辞》的著作,有了一些积累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这本《楚辞解故》,才发现朱季海先生在《楚辞》研究一途上究竟走了多远。

  “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这样,它不存在“突击”的可能,有些书没看过,虽然也能扯出一大堆的话来唬人,但是在读过这本书的人面前就会被一眼识破。

  所以,很多人都在调侃这个专业的两个“极端”,虽然在考试里很容易拿到高分,但有些人天天游山玩水,也有人天天泡在图书馆里。

  基本上每一个学校都会去统计哪个专业的学生去图书馆借书或者出勤的次数最多,“汉语言文学”相关的专业往往都是一骑绝尘。

  所以,很多人会误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学“诗词”、学“写作”等等,以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来报考,那么后续的学习必然会感觉非常的苦闷。

  但是,知晓了“汉语言专业”的具体情况,如果你还是对它感兴趣,那就来吧,这个专业不会让你失望就是。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