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陈昌平偏爱历史创作人生始于汉语拼音练习

2021-03-23 16:27

  在大连港口与口岸局主办的这次国内著名作家大连采风活动中,有一位大连作家的小说创作让人眼前一亮,他的作品与一般东北作家不同,字里行间没有特别的东北地域色彩,题材选择也没有明显的工业或农业特色,这在东北作家群中算是比较特殊的。不过,从他的作品中你可以明显闻到一种浓郁的历史味道,他就是陈昌平。接受记者采访时,陈昌平谈到了自己的作品,谈到了自己的经历。

  在陈昌平的小说中可以看到,他对历史有种特殊的偏爱,“我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这代人读了很多80年代的作品,历史感很强。历史,尤其是当代史,是我最大的写作资源。 ”在陈昌平看来,历史就像蓬头垢面的美女,男作家对她的兴趣是天然的、本能的。“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与现实,互为标本,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在中国尤其如此。 ”

  当然,陈昌平偏爱历史题材,也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关。“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作家的写作,都无法摆脱童年的影响,这种影响至少包括两层意思:第一,童年的经历塑造并影响着作家;第二,清理童年记忆。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度过的。不矫情地说,我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休戚相关啊。夸张地讲,我的经历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所以,陈昌平告诉记者,他经常对外界说的一句话就是,“选择历史题材不是必然,不是我去选择题材,而是题材选择了我。 ”

  评论家洪治纲说过,“陈昌平以其对历史与生活的特殊审视和理解,使叙事成功地摆脱了对社会表象结构的复制,并进入幽暗仄逼的文化记忆深处,以反讽式的话语呈现出个人与历史的荒诞性存在图景。 ”

  提及如何走上写作这条路,陈昌平坦言,其实他当初很有成为画家的潜质。陈昌平告诉记者,他的童年是在大连市青少年宫的画室里度过的,“毫不谦虚地说,我不仅画画好,简直可以说是天赋异禀。 ”陈昌平喜欢美术,喜欢绘画这门艺术,甚至直到今天,他的目光也从未离开过艺术圈,一直对绘画这门艺术充满眷恋。

  那么,陈昌平最后为何没在绘画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呢?陈昌平告诉记者,他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算高,所以对他的未来也没能做出一个很好的规划。陈昌平念的是一所普通高中,所在的班级更是那所学校里最不起眼的,但他的成绩在老师看来很优异。特别有一次,陈昌平的一篇作文获得了大连市中学生作文竞赛的大奖,从此,这个爱画画的男生一下子被全校师生认为是一个“会写作文的人”。填报高考志愿时,他去请教邻居家的一位老师,对方说:“你成绩那么好,又那么会写作文,就去考东北师大中文系吧。 ”

  陈昌平告诉记者,他第一次发表小说就是在读大学的时候,“1984年,我读大三,发表了短篇小说《父亲从山里来》。”这应该算是陈昌平的处女作吧,“小说7000多字,稿费70块钱。 ”

  大学毕业后,陈昌平先后从事过大学老师、报社编辑,还在商海打拼过几年,但他一直觉得这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直到2000年。

  2000年,陈昌平忽然来了性情,买回一台电脑,“我要写小说! ”陈昌平用短短的5个字,一语中的地道出了他投入文学创作时的心态。“我的汉语拼音一直学得不好,很多字的发音都搞不清楚,我就先从汉语拼音练起。线年开始,第一部中篇小说《复仇记》在2002年3月入选《作家》。 ”

  2003年,第三期《作家》发表了陈昌平的中篇小说《英雄》,同年,第二期《收获》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特务》,第八期《人民文学》发表了他的中篇小说《汉奸》。 2003年,这位大连作家引起了国内文坛的关注,在这一年里,他的作品可以说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分量十足。

  陈昌平还特别提到,他遇到了很多值得感谢一生的伯乐。上世纪80年代,陈昌平总是梦想着在家乡的文学月刊《海燕》发表作品,就是那时,他遇见了时任编辑王传珍。陈昌平在上世纪90年代独立编剧的《太阳小队》就是王传珍拉他去写的,这部作品曾获第17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 记者夏亮亮

  陈昌平,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先后从事过教师、编辑和企管等工作,现居大连。1984年开始小说创作并发表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 《国家机密》,中篇小说 《英雄》、《汉奸》、《肾源》,短篇小说《特务》、《大闸蟹》。中篇小说《国家机密》选入中国小说学会2004年中篇排行榜,独立编剧的 《太阳小队》1996年获第17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标签: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