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投诉举报案年超百万件 遏制“职业索赔”已成社会共识

2019-09-05 14:25

  中国网科技9月4日讯(记者 解绚)昨日,由市场监管部门、中国消费者协会和企业代表共同参加的“职业索赔行为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图为“职业索赔行为专题研讨会”现场

  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以“打假”、“维权”为名发起的“职业索赔”恶意投诉举报每年超100万件,“职业索赔”逐渐呈现出团伙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式化的特征和趋势,不仅严重困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影响营商环境,且“职业索赔人”滥用投诉举报、信息公开、复议诉讼、监察投诉等权利,挤占了有限的行政资源和司法资源。

  据了解,今年5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对恶意举报非法牟利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切实保护平台经济参与者合法权益,打击以“打假”为名的敲诈勒索行为。

  本次“职业索赔行为专题研讨会”梳理并公布了“打击恶意举报、保护营商环境十大事件”:

  一、国家要求严厉打击恶意举报行为

  二、上海、东莞、杭州余杭出台打击遏制恶意投诉举报综合治理政策

  三、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食品安全监督条例》,通过地方立法约束和限制职业投诉举报行为

  四、上海、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出台监管容错、免罚政策

   五、市场监管部门推出“互联网在线执法办案系统”

  六、王某东等一批恶意举报违法犯罪分子被上海等地法院定罪

  七、北京三中院一举驳回12起职业索赔民事赔偿

  八、杭州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恶意举报引发的复议诉讼不纳入政府考核

  九、阿里巴巴呼吁设立520营商环境日,推出恶意索赔联合治理工具

  十、热点人物王海发声,宣称征集“假打”线索

  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张德志在会上表示,“职业索赔”现象之所以存在甚至泛滥,很大程度上在于公众在对法律的理解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些‘职业索赔人’专门盯着商品瑕疵、批量购买,甚至伪造证据对商家进行敲诈勒索,利用恶意投诉举报作为自己牟利的手段,显然已经偏离了立法本意和保护消费者的初衷。”张德志表示,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应当回归法律本身而不是曲解法律。

  “‘职业索赔’是一种社会现象,治理也是任务艰巨。” 来自浙江省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监办主任吕国威也建议,除了推动法律条款的修订完善,也需要社会各界对 “职业索赔”行为有更加统一明确的认识,为政策“落地”提供更加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创新性制度设计。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